那些误读中国的套路
发布日期:2021-10-29 作者:刘仕权等 浏览量:992 次
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、中华民族的面貌、中国人民的面貌、中国共产党的面貌。40多年来,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发生了时代性变化,精神特质呈现出全新特征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特质:
文化心理更加从容自信。鸦片战争以来,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主流。这种文化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:一是崇洋媚外,认为西方在文化的根基上优于中国文化;二是极端排外,闭关锁国。这两种表现,看似极端对立,实则本质一样。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中国人民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境遇,再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后,中国的面貌和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根本性提升,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层面变得自信起来,越来越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、看待世界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,中国人民明显摆脱了近代以来形成的矮人一等的自卑心理,在文化心理上变得更加从容自信。
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包容。一方面,富起来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,增长了见识、扩大了视野、丰富了精神世界,不仅越来越能够理解世界的多样性,而且心态也变得更加开放包容,越来越有意愿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活动,就国内外各种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交流。中国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国际议题,而是以积极参与者的姿态在互动中相互学习、发挥作用,中国人越来越具备大国公民的心态。另一方面,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新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,我们不再只考虑发展速度,而是越来越追求有质量的发展。中国人在科学技术、思想观念、发展理念、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姿态,更明确地采取自主创新的意愿和立场,越来越在“并跑”的过程中尝试“领跑”。
社会心态更加理性平和。伴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逐步形成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渐深入人心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断推进,社会和谐有序、人民安居乐业,公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,公共意识不断提升,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,社会浮躁趋于消解,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得以建立。与此同时,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人的交往范围有了很大拓展,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,中国人不再是故土难离,而是随着就学、工作和商务增加了流动性和自主选择性,这种流动不仅限于国内,而且走向全球。在此过程中,中国人的公共意识、责任意识明显提升,也促进了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构建。
另外,值得警惕的是,也有一些人故意把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同起来,然后再片面地把民族主义等同于排外、自私的狭隘民族主义。经过一番“偷梁换柱”,把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画上等号。于是,一讲爱国主义,就有人将其斥之为民族主义,然后再列举一些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和危害,去反对被他们扣上“民族主义”帽子的爱国主义。这样的人别有用心,企图通过偷换概念来否定爱国主义,对此要高度警惕,看穿其卑劣手法。
今天,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必须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,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并将其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,凝聚起中国精神,汇集起中国力量,坚持走中国道路,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,为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贡献力量!
(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《拆解“双标”:那些误读中国的套路》)